曼召村位于勐海縣勐混鎮以東,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傣族村寨,傣語譯為“萌芽寨”。村寨中除了古樸的干欄式建筑和濃郁的民族風情外,還保留著傳承了800年以上的傣族造紙技藝,因其每年運往世界各地不同規格的傣紙,讓這里成為了遠近聞名的傣族民間傳統手工造紙村。
傣族傳統手工造紙術有著悠久的歷史,傣語稱這種紙為“嘎臘”,2006年,傣族造紙工藝被納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傣紙制作主要以構樹皮為原材料,經過“浸泡、蒸發、搗漿、澆紙、曬紙”共5步流程11道工序才算制作完成,在制作過程中除一口鐵鍋外,制作器具皆采用竹木器具輔以石塊進行,因傣族造紙始終保留著較為傳統的制作流程和制作技藝,讓傣紙始終保持著天然、古樸的特性。
同時,因傣紙透氣性高、柔韌度強,成紙可保存百年不蛀的特點,曾成為周邊地區傳統宗教、文化和經濟活動用紙的首選,之后隨著普洱茶的熱銷,手工造紙以其紙張厚、耐折皺、易吸水的特性成了包裝上等普洱茶餅的首選用紙。據了解,曼召村每年可生產一千多萬張不同規格的傣紙,年產值達900萬元以上,紙張也會銷往全國各地和日、韓等國家。
隨著科技和社會的發展,許多村寨已不再制作“嘎臘”,曼召村是西雙版納州目前唯一一個生產傣紙的村落,不僅用傣紙打造出村寨的特色金字招牌,村民也依靠這項有著800多年傳承歷史的手藝,富了錢袋子。走進曼召村,家家戶戶窗外、門前擺放的傣紙隨處可見,由傣紙制作的傣傘、手提包等手工藝品也成為村寨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受到不少年輕人的喜愛。近年來,隨著西雙版納旅游業熱度不斷提升,曼召村也逐漸探索出一條“非遺+旅游”的新路子,在村中設置的傣紙體驗項目,讓更多游客能夠在游玩中感受到非遺的魅力,了解傣紙的發展歷程。
轉載至西雙版納掌上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