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雙版納非遺傳承孔明燈,跟著小編來看看吧!
“火飛燈”,傣語譯為“貢菲”,俗稱“孔明燈”“火籠燈”,是一種可以升空飄飛的紙熱氣球。因孔明燈的放飛限制條件較為嚴格,一般只在特定的節慶活動中應用。2005年9月,傣族孔明燈制作被西雙版納州人民政府公布為首批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名錄。
傣族傳統手工藝制作孔明燈主要由傣族棉紙、竹子、牛油和自制棉布制成,整個燈體用傣族傳統手工“嘎拉沙”(棉紙)裱糊加工而成。傣族制作的孔明燈通常分為大、中、小三種型號,一個中號的孔明燈,需要準備約八十張至一百張50公分寬、60公分長的棉紙,而大號的則需一百五十多張。
看似簡單的裱糊流程需要制作人擁有十足的耐心,制作時要先將所需的棉紙一張張地用糯米做的漿糊均勻粘貼起來,在粘貼時要十分仔細,不能出現半點漏縫,使之成為一個直徑有三至四公尺,高度四至六公尺左右的橢圓球,并在下端留出一個用竹片制成的圓口,再用竹棍交叉扎牢圓口,留著支放“油燈燈芯”的“油盤架”才算制作完成。質量好的孔明燈可在空中飛行數小時,直到浸油棉線燃盡,紙球內空氣變冷后才徐徐飄落。
轉載至:(西雙版納掌上文旅)